close

在築地本願寺的本尊阿彌陀如來像之側,還藏著幾個神像或御影。其中有尊像的頭幾乎被蓋住,神秘地立著。那是聖德太子。

從一尊聖德太子像聯想

走在關東地區,若要述說西元十世紀以前的故事,似乎不太容易。不過,經由這些事物的聯想,仍可以發掘鎌倉時代之前的遺緒。

本願寺屬於淨土真宗,開山祖師親鸞(1173-1263)主張「肉食妻帶」的在家佛教。由於聖德太子(574-622)在俗世勤於公務、擁有家庭,沒有剃度而鑽研佛法,並將佛教融入國家社會的生活,即是親鸞所主張「非僧非俗」的典範。[1]親鸞尊其為「和國之教主」,也因此我們在築地本願寺能看到聖德太子像。

DSCN1714  ←築地本願寺的聖德太子像

從一尊聖德太子像,開始聯想日本文化的變遷。聖德太子輔政時期,在大化革新之前,可謂引入漢文化的先驅。他曾派遣小野妹子(蘇因高)為遣隋使。

聖德太子的遣隋使之後,日本還有許多次遣唐使出動,有頻繁的文化交流。我們又想到遣唐使的結束,聯想到另一位歷史人物。

天滿宮的學問之神

前一天早上,拜訪了東京都文京區的湯島天滿宮。這裡祀奉了「學問之神」菅原道真(845-903),因此是考生常來祭拜的神社。今天我沒有要考試,能夠安心的思考菅原道真與日本文化。

  DSCN1158  ←湯島天滿宮

 

遣唐使的終結是由於菅原道真,但我們不能武斷地認為他反對漢文化的引進。首先,之所以結束遣唐使,有財政等許多因素考量。再者,要是看了菅原道真的作品,可知他的漢文學造詣相當高,有許多詩文流傳。事實上,當時在嵯峨天皇大力提倡漢文學的時期之後,屬於漢風時代。菅原道真則提出了「和魂漢才」的概念,用本土的事物來活用漢文學,也藉此復興和歌,等於將外來文化本土化。[2]這是他帶領的文化變革。

菅原道真成為祭拜的對象,最初是由於「怨靈」作祟的猜想。不過,到了今天,我們在湯島天滿宮崇敬著這位學問之神,也思考日本文化的變遷。

DSCN1139←湯島天滿宮的「菅公一千年祭碑」

宗教與文化的變遷

文化的變遷從祭拜的對象中可見一斑。人們因為歷史上的不同原因,將歷史人物奉為神。不僅日本,我們也可用這樣的角度,探討關公等信仰的流變。這個過程中同時讓我們揣摩兩個時代──一是信仰開啟的時代,二是人物生活的時代。

鎌倉之前的人物,在宗教事物的聯想之下,說得栩栩如生。那是鎌倉時代之前的遺緒,也是後世不斷重新包裝而成的人物形象。



[1] 花山信勝,〈日本佛教的實踐〉,《臺灣佛教》第20卷第12(1942,台北),頁3-7

[2] 葉渭渠,《日本文化史》(台北:遠足,2012),頁122-123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auls890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