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颱風前的細雨,讓三峽祖師廟的廟埕變得空曠,反倒清晰聽見帶著稚氣的高聲吶喊:「烤玉米,四支一百元!」今天是中秋,臺灣各地飄著烤肉香,都是風雨無阻的,但這攤烤玉米的燻煙引人注目。

3043    

是兩個小孩子在賣玉米。他們挺有自信地說:「颱風天啊,玉米的貨是很難拿到的喔,很少人可以進到貨。」進貨啊,三角湧的人總是懂得進貨的。大嵙崁溪(今大漢溪)、三角湧河(今三峽河)圍繞出的這塊土地,清朝時就是水路交織成的商業重鎮。

人們現在頗喜歡重拾古地名,是比較有鄉土之感吧。「三峽」表達的是山,讓人忘記從前河運重鎮的地位。而古名「三角湧」講的即是水,而河川的意象就清晰了吧。路過老街上的服飾店,竟也使用「三角湧」為店名。這令人聯想到以菁染料的染布業繁榮的聚落,那消逝的三角湧啊!

DSCN2981  

現在的三峽老街,早已不是染布集散的三角湧老街了。老街上的老建築,雖然看似古老,卻全都是日治時期以後才重建。三角湧的乙未年,是個毀滅的年代啊!兩甲子之前,日軍沿著大嵙崁溪往上游推進,卻在隆恩埔、分水崙兩戰役中吞敗後,反而放火燒殺,夷平三角湧的市街,連祖師廟也無以倖免。

日軍相當痛恨三角湧人,他們說:「大姑陷以東至三角湧間的村落無一不是土賊,全都拿起武器抵抗我軍,沒有一戶是平常人家。」[1]當時蘇力為首的義軍,在三角湧周遭埋伏,在日軍猝不及防之下突襲,造成日軍重大損傷。捍衛自己家園的人民,全被描述為兇惡的匪徒,終究在一把大火下,服膺於殖民者的論述當中:「此次攻擊行動中,共擊斃敵兵三百至五百餘人,傷者不詳,並將他們的巢窟全部化為焦土。」[2]

3018  

今天「老街」下著雨,但有位視障街頭藝人,竟持續著高難度的動作,踩著高蹺繞著廣場遊藝。旁人都以略為擔憂的眼神看著他,而他只是在討一份生計吧,就跟烤玉米的小孩們一樣。小孩有那麼一點兒商人的圓滑,但純樸的神情還透露著承載歷史的辛勤。

小孩子的玉米攤旁就是三峽河。河上看不見船隻了,倒是有些遊覽車停在橋的另一端。今人看見的是山的三峽、陸路的三峽,但三角湧也曾經是個水路交錯的意象。

2015.9.27 新北三峽

DSCN2999  



[1] 許佩賢譯,《攻臺見聞》(臺北市:遠流,1995),頁172

[2] 許佩賢譯,《攻臺見聞》,頁177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auls890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