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對我來說,這是我最後一次以社長的身分講話了;但是對台大天文社來說,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。

45年前的今天,1969年7月20日,阿姆斯壯踏上了月球,他說:「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,也是全人類的一大步。」今天,我們只是一個學生社團,但我們也有登月一般的勇氣,往無人探勘的荒漠大步走去。

荒漠裡大膽讓夢實踐

頭上的星空又回到了盛夏,夏季大三角再度高掛天頂。我想起上一個夏天,我做了好多的夢。夢不是很清晰的,但隱約讓我看到一點指引的星光。假使滿天都是雲,仍然想盡辦法要看見一顆星星;即便我們看到的天文社瀕臨衰微,我們帶著勇氣去走,終究看到不可思議的成果。
去年一整年,我們在「拓荒」的過程中。我想,把夢放在夢裡,到最後依舊只是夢。但是只要大膽嘗試去做,即使途中遇到很多問題,荒漠也為我們注下了甘霖。第一個真正成形的夢,大概就是與太空社合辦的兩次大型演講,也就是趙丰教授與孫維新教授的那兩次,我們分別吸引到140人與250人來參加,可說是天文社史上最多人參加的一次活動。

創造品牌與格局

大型演講的舉辦,當然也有質疑的聲浪,例如我們是否只能仗著孫老師的名氣來吸引觀眾?演講後真的會有更多人加入社團嗎?社團只是一個公益團體嗎?我要說,我想做的是創造一個新的格局。就算是虛張聲勢也好,只要格局不同了,社團的目標更宏大了,我們已經創造了一個新的品牌。我不擔心我們只是借助其他資源來提高格局,因為我知道天文社的大家,在外在包裝底下的確深刻耕耘,我們不會黔驢技窮。因此,格局的創造是這個時期的大事,大的格局才能帶領我們開發更多的荒地。

不論現階段有沒有更多新社員加入,外界看見的天文社真的已經不同了。潛移默化的過程中,我敢說現在的台大校園中,「天文社」這個詞彙足以做為相當響亮的品牌,我們有能力舉辦高水準的演講,我們能舉辦非常吸引人的活動,我們更是一個持續進步的社團。幾次遇到老社員,他們看見現在的天文社也倍感欣慰。另外,還有很多民眾在注意我們,包括常關注粉絲專頁的人、在科普活動當中參與的人,他們大多都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。
之前在孫維新老師辦的舞台劇時,我們幫忙一位愛好天文的學長,帶民眾用望遠鏡觀測金星和月球。沒想到孫老師請舞台人員廣播:「台大天文社的同學在會場旁邊架設望遠鏡,歡迎大家過去觀看。」或許這是讓我們虛張聲勢,但反而讓我思考,當天文社的名號被打出來,我們如何才是名副其實呢?

天文社也可以是服務性社團

又回到剛才的疑問,天文社怎麼能只是公益團體呢?的確不是,但我們真的可以有「服務性社團」的特質。我們散布關於天文的知識、經驗或思想,這是藝術的、也是科學的。我們的服務層面甚至比別人更廣泛,因為天文的體驗可以直接面對幾個人,還可以同時面對人群、社會。

以小範圍而深入的服務性質而言,我們在小小天文營帶給一群中小學生對於天文的體驗,他們獲得更多科學的思考方式,體會對於科學工作者、對於世界、對於宇宙尺度的更真實的想像。小朋友看到的通常只是「很有趣」、「很美」、「很驚人」的直觀概念,但這已經足夠了,他們可以將這種美的經驗留在學習的過程中,甚至傳遞出去。在杜鵑花節的時候,也有很多民眾到我們的攤位上參觀,我們有個闖關換獎品的活動,題目是宇宙中不同空間尺度的字卡排序。許多人都流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,原來我們的世界長這個樣子!跟他們解釋的當下,我是很感動的,這時候我們竟然變得有點像傳教士,而我們在傳播的是我們所看見的宇宙。

舞台劇那天,民眾看見望遠鏡裡的金星,總是說那是月亮,因為那天的金星是缺了一角的。我們告訴他,不只是月亮會有圓缺,金星也會有圓缺,而且他們親眼看見了。平常看起來是圓的星,用望遠鏡放大竟然跟弦月一樣,他們看見了之後絕對有更多想像的空間。我們透過實際作為來傳播這些經驗,那打了我們的名號才是名副其實。

新的使命:以天文走向人群

我們不僅可以服務一小群人,也可以直接面對人群、社會。當我們的粉絲專頁獲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,他們在臉書上看到的不只是無謂的吵架,還包括了更多理性與感性的聲音。我又想到社慶展覽時,有個阿伯利用晚上的時間來看了很久。他雖然幾乎沒有科學的基礎知識,但獲得了深刻的體會,並且跟我們說:「那些殺人犯真的該來看看這些,就知道人有多麼渺小!」他似乎抓到我想辦活動的一項意義了:天文真的可以和社會發生很大的關聯。

用天文來面對人群、來改變世界,是作為一個社團可以擁有的使命。這是我們有能力可以做得比很多官方的學術單位更好的事情。或者說,我們在談論的天文,特別具有「人」的成分。更值得慶幸的是,天文在科學裡就是與「人」特別有關的一門。這有很簡單的理由,天空就在頭頂上,所有人都很好奇天上到底有什麼?所以天文社比起其他的學術性社團,更有潛力與世界直接發生關聯。這就賦予了我們更大的使命:台大天文社在學生社團當中,可以作為一個領頭羊的角色,不但身為學術性社團,也可以相當親近人群,與社會大眾發生聯繫。

學術水準的提升

這又說到一個問題,一個學術性社團,可以是什麼樣子?首先,我們當然要有學術特質。在我當社長之前,早有長輩提醒我,說他聽到傳聞,台大天文社的學術越來越弱,變成只有聯誼的社團。我最積極想要改變的大概就是這一點,其中包括社課的安排、演講舉辦以及其他活動當中加入的學術內容。

來談一下我安排社課的理念。上學期排社課時,原先有了一整年的構想──打算先將一整套天文學的基礎概念排入,但盡量將前面安排得密集一些,才能排入更多特別的主題。上學期社課就走到了星系,下學期才可以放入更多最新的、特別的天文學內容。基於這個理由,又因為我認為太陽系的科學與實際觀測、太空任務比較相關,於是將太陽系的內容拆成幾次放在課前。這時候大致沿襲阿霞時的架構,課前等於就是一堂小社課。接著,也加入一點具有人文內涵的課程,例如我當時把中國古天文擴大成兩堂課來講,也安排了兩次課前來介紹天文學家的故事。再來,我們排了一次辯論賽,也有日晷的實作活動,這些是希望添加更多元的社課內容,不要只是用聽講的形式來安排。

上學期的社課走完之後,很多問題開始需要檢討:有人反映社課時間太長,我也注意到社課時常有人睡著。我也發覺,我們的社課很長一段時間缺乏討論和參與,直到某次社課叫大家往前坐、集中到講者附近,這個現象才有改善。但是這些問題綜合在一起,則告訴我們,必須要從根本解決問題──也就是改變社課的形式。

上學期我早就試圖加入更多元的社課活動,只不過成效不彰,最後又回到傳統的聽講形式。譬如說日晷實作的過程中大家幾乎一句話都沒講,而辯論賽也因為人數太少、題目太困難而沒有真正實施辯論。寒假時,我思考了很多不同的社課形式,包括給一個比較開放式的主題讓大家討論,或是多講者的社課,也可以加入更多實作的內容。不過,我發覺這些計畫還沒水到渠成,我們不易在現階段安排這類活動,否則可能又像上學期一樣成效不彰。

於是,我想到了新的方法,來做一個前所未有的嘗試,把社課全部變為演講。這類難度高於科普的演講,真正提高了社團的學術水準,也增加了社課內容的豐富程度。但我必須說,辦這麼多演講只是一個嘗試,並不是長久之計。這等於是讓我們有多一點經驗、取得多一些可能,更是在創造格局。這學期舉辦演講之後,一方面讓我們與許多學術界的人士牽上,未來將有更多直接與學術單位合作的機會;另外,當眾多的友社、學生、民眾看到我們的演講列表時,他們印象中的天文社真正不同了。我們在創造一個格局,一個社團能在「學術水準」上積極發展的格局。

「實作」是社團的核心

這一年的社課,我們做了各種不同的嘗試,未來的安排或許可以綜合這些嘗試過的形式,並且再創新出不同的形式。這就是學術性社團另一個目標,因為我們不只有「學術」,更是一個「社團」,所以我們有更多創新的空間,徹底打破傳統的學習方式──如果不能創新,那我們的社課真的與學校的課程沒有差別了,又怎麼能稱為「社課」呢?上星期我和游鈞量討論過,未來可以用社課時間帶一些實作的case,例如製作一系列天文Q&A,放在粉絲專頁上。這些新的形式都可以再討論,至少大家現在已經萌生了很多新的點子,都是我們未來的資源。

實作的過程,真的該是社團活動的核心。一方面,社團可以將天文帶向親身經驗的過程,這是其他單位提供的學習機會難以完成的;另一方面,社員之間實作的過程中合作,共同完成一個目標,這才是真正「社團」的樣子。實作的範圍是很廣的,製作日晷是實作的活動,剛才說到的Q&A也是實作,天文攝影的過程更是完整的實作活動。再進一步,我們舉辦營隊、展覽,對於一個社團就是大的實作活動。沒有實作就不是凝聚的社團了,例如今年的天文社,大概就是在小小天文營的時候才大致成形的吧。

對於社團,實作有凝聚的功能;對於學習者或旁觀者,實作則可以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。社慶的展覽當中,我們把社史的時間軸實際作了出來,讓學長姐清楚看見他們的回憶;我們把大東亞自走砲實際搬到展場陳列,讓外人聽到「活大舊天文台文物」而慕名而來;我們把天文社觀測時的情況實作成遊戲,讓別人清楚天文社到底在做什麼;我們也把攝影作品實際拿出來展,把天文的美更具體地表達出來。

重現偉大計畫的構想

天文社從改制初期就有強大的實作特質。學長姐們自建天文台,以這樣宏大的氣魄來製作夢想。天文台在1990年建造,2001年拆除,學長姐們可以隨時上去天文台觀測,在上面過夜。天文社一年招收的社員總額,一度達到兩百人。這麼多年過去了,時代已經不同了,但我們一定還能實際做些偉大的計畫。去年問過孫維新老師,重建天文台的計畫是否合適呢?老師說,台大的天氣太差,實在不適合耗費資源建天文台,而且他現在持續推行遠端觀測,不必在城市裡建天文台。回去討論了一下,發覺遠端觀測也該是天文社可以嘗試的領域。後來又問了孫老師,是否能讓我們使用KTO的遠端呢?老師立刻答應了,唯有細節要再與KTO的馬爺他們討論。

看了輝煌的社史,總想再來一次偉大的計畫。現在能夠作遠端觀測了,我們只要在一台電腦前就能完成目標──這當然也是相當不錯的實作,但好似還可以有更多瘋狂的想像。所幸遇到了陳丕燊老師,他在臺大時創造了台灣第一個學生自建的望遠鏡。他聽到我們在天文社,就建議我們自建一個電波望遠鏡。此時,我對天文社的想像更加開闊了,那麼多年的光輝歲月,只看我們是否有決心去把它捉住。

KTO遠端與電波望遠鏡的計畫,在我的任內還都只是構想,但相信此刻,我們的資源已接近水到渠成,正是大計畫可以開始實踐的時候了。我們的格局是沒有極限的,我們在拓荒,而從未見過荒地絕對沒有任何預設的限制。

過渡時期的艱辛路程

我們在拓荒,在開創一個新的格局。我在這一年來,之所以讓社團如此運作,是因為我定調這一年屬於一個「過渡時期」。去年,社團處於一個面臨疲敝的局勢,人員短缺、社員凝聚力不佳、難以完成創新的成果,我們已經與社史上的輝煌時代相去甚遠。我當時還沒有那麼清楚的意識,但慢慢發覺我在做的事情就是重新整理、創造格局、繼往開來。

我真的得說,去年這個過渡時期,是非常艱辛的過程。原來的資源很少,我們要開啟新的資源;原來的局面有些混亂,又要從頭開始規劃。很多活動都是從零開始,包括大型演講、小小天文營、社慶、社刊。我們發生了很多危機,在武嶺的狀況大家都很清楚,後來也因為我對行政程序不夠了解,好幾次差點沒有場地可以用。

記得在去年十二月底,我們辦完孫維新老師的演講,隔天才開始討論小小天文營。那時候離營期只剩下二十幾天,中間還有一個期末考。在那之前,我已經先跟課活組當面吵了一架。後來我在期末考前一週處理宣傳、報名的事情,竟然在公布的文件裡把匯款帳號寫錯,幸好小花及時接到家長的告知,才化解了危機。當時也發覺學校在營期沒有場地可借,幸好有我的國中老師幫忙,借了我們場地。營隊前,到了最後一天還沒找到適合製作望遠鏡的鏡片,我跟綺真都四處奔波,幸好最後解決,在重重危機當中圓滿完成營隊。但不只如此,那時離期末觀測的預定日期沒剩下幾天了,幸好育萱學姐自己把事情接下來規劃,我們才有了那次去鹿林的觀測。

一年來,或許我自己扛下了太多事情。在這同時,我卻有其他個人的事情把自己搞得狀況非常糟。大概也要說聲抱歉,很多次我因為個人的事情讓社務受到拖累。我好幾度想要放棄舉辦活動,甚至想要逃離現在的生活。然而,當我因為各種事情而絕望、快要失去自我的時候,最後能給我一點微光的,就是我在天文社的夢想。

我可以不必繼續在星空下作夢,但希望世界上有更多人看見這片星空。終於,一年走過了,天文社也在步履蹣跚中走了過來。這一年的過渡時期,終於走過來了。

回首檢視參選政見

來回頭檢視我當初提出的政見:「加入天文社一年來,在學長姐的用心經營下,使我收穫良多,現在該是開始回饋這個大家庭的時候了,我希望能盡可能地付出心力,讓這個大家庭更加美好。而之前聽京樺學姐說,大家來天文社,通常有觀星及學術等不同目的,我希望未來一年的各項活動能同時達到這些。另外,我覺得天文具有推廣的價值,所以希望在活動中加入推廣的性質,例如在校內多舉行小觀測活動,邀請各方人士參加,或者是邀請教授演講。還有,送舊那天聽到學長姐說到社刊的事,若有機會也希望能編出類似刊物。」以上以我自己的檢討,大的格局算是超過政見說的了,但「達到天文社的不同目的」,則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。

這一年我忽略最多的,就是觀測的部分。或許因為我對儀器比較不了解,又因為社團內部的某些問題,我一直無力提升這一塊。原先計畫在社慶後開始實行,但如今看來,就把期待放在接下來一年了,其中的項目包括社辦儀器的提升、KTO遠端觀測、電波望遠鏡計畫,更基本的則是攝影與觀測教學活動的改良。這些是我沒有完成的部分,天文社必須有觀測方面的實作,才是真正發揮天文社的社團價值。

「社團」所需具備的三個面向

一個社員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參與所有與天文有關的事,但我們必須了解「天文」與「社團」整體具有的不同面向。先說「社團」的不同面向,這在剛才大概都有提過了,我簡單將它分為三個:第一,社員之間的聯誼。第二,學術方面的提升與創新(這包括科學知識與觀測、攝影的不同內容)。第三,合作、推廣與服務。這三點缺一不可,如果缺乏社員之間的聯繫,那我們只是辦活動的機器;如果缺乏學術,那我們不能說是學術性社團;如果缺乏合作、推廣與服務,那我們只會關在象牙塔當中,不能跟世界有聯繫。

特別將社員聯繫的層面拿出來說一下。我之所以說要有更多參與式的活動,就是因為這可以增加社員的聯繫。去年一開始在這一點也做得不夠,有些社員和我們幹部之間沒什麼聯絡,我們也不夠主動,最後導致很多人來了幾次就消失了。另外要說「午聚」,原本我認為午聚這件事沒有意義,因為本來就是每天都可以到社辦吃飯啊!但是後來發覺不對勁了,只要沒有特別定出午聚時間,根本就沒有新社員來社辦,永遠都是我跟育萱在社辦大眼瞪小眼。定了星期一午聚之後,包括現在在場的很多人,都是那時候才開始出現在社辦吧!

「天文」的四個面向與關懷

以上說到三個層面是很多社團都要具備的,但是天文社的獨特之處,就是「天文」本身也具有很多個面向。其實這大致就是我在二月的迎新茶會說的那些。我會把天文它分成四個面向:第一,最單純的看星星。這是「藝術」的層次,也是天文社最容易吸引人的面向,每個人都活在這片天空下,自然會想認識天上的星星。去年我們出去觀測的次數不夠多,而且持續很久都是天氣很差的狀況,天文社竟然越來越少一起出去看星星了。這是非常詭異的事情。後來我覺得,不一定要在社課結束後排觀星,其實隨時都可以找大家去。之前松蒲提出了一個想法,在天氣好的晚上,我們可以在NTU版貼文,排班到總圖後方帶大家星導。這樣不但能聯繫社員的感情,也有推廣的效果。

第二個面向是「觀測」,可以說就是進階版的觀星,在藝術的層次上加入了「科技」。有時我有點心虛,出去所謂「期中觀測」,我經常只是在觀星而已,還達不到觀測的層次。這部分是我自己也還需要學習的,也很期待明年可以提升很多,並且讓這些經驗在社團裡傳承。

天文的第三個面向就是「科學」。我們可以注意到,科學同時可以同時走向社團的三個目的。以聯繫感情來說,這就是每週安排社課的重要目的,因此更多元的社課對社團運作是好事。社課通常需要在所有人的需求當中找到一個折衷的點,難度不能太難或太簡單,這就是以社員聯繫為目的、同時讓大家增添知識的科學活動。至於社團的學術方面,我們還可以讓科學的水準繼續提升,所以除了社課及演講之外,我認為「讀書會」的形式會是不錯的,這可以讓社上有興趣的人額外參與。再說推廣與服務方面,我們用科學做到的包括科普活動等。

我要說天文的第四個面向比較特殊,就是人文的關懷。我們可以從天文去談文化,從古代的天文學了解自然與人的關係。去年我嘗試擴大中國古天文的社課,討論更多自然與人的聯結。我大概是個隨時都在反向操作的人,講科學的時候從古代的歷史文化出發,講到古天文的主題卻又開始結合現今的天文科學。總之這些很有趣,也是從前很少人思考的角度,天文社值得多放些心思在這裡。另外一種感覺我也擺在這裡說,就是「由人到天」的關懷。這是關懷人文的、也是關懷自然的,我們在出外觀測時經常可以體會到的。現在在這裡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情懷。

組織規劃的問題

我們希望配合天文的這些不同面向,舉辦各種不同的活動。但就因為天文社包羅了這麼多個面向,完善的組織與規劃相當重要。今年的組織有一些問題,包括社長做了太多宣傳的工作、幹部之間對工作的溝通不甚清楚、對於學校行政程序不夠了解、與友社合作時我們的參與度低於對方、重要日程並沒有讓所有人掌握、網路平台的功能不夠顯著。另外,財務收支的方面,和太空社辦活動時的帳還沒算清楚,更重要的是,我們必須找到其他穩定開源的方式,才有本錢舉辦更多活動。這一年我們做了許多嘗試,但還沒找到真正有效的方法,希望未來有更多新點子可以解決財務問題。

開拓新的資源

現在我們建立的資源很多了。透過社慶的籌辦,我們這一世代的天文社,與社友重新建立了聯繫,他們擁有非常多的經驗,更可以告訴我們想不到的格局。例如訪問林法勤老師的時候,我們才知道從前竟然有這麼輝煌的天文社。而在杜鵑花節與辦理演講的過程中,我們也和中研院等學術單位正式建立了合作的關係。杜鵑花節的時候我們提出了闖關送獎品的活動,結果對雙方的宣傳都頗有效用;後來也就是因為中研院天文所的楊淳惠學姐幫了很多忙,又獲得所長的指示,我們才能夠那麼容易借到天數館的場地。另外一項資源就是與友社的合作。這一年來雖然只有和太空社有實質合辦活動,但與其他人的合作關係也將大致成形了。我們整理出全台灣三十幾個天文社的名單,創立了「全台灣天文社大串聯」的臉書社團,將各社團的重要幹部聚集,或者可說是透過這個管道,最近已有友社向我們提出線上聯合社課的邀請。校內的十個學術性社團(包括天文、太空、科幻、奇幻、自保、火車……),在杜鵑花節時留下了資料,也建立了網路平台,隨時都有合作的機會。

粉絲專頁也是我們重要的資源,從去年兩百多個讚,到今年六百多個,雖然還沒達成我預期一千讚的目標,但是從這裡關注我們的人真的增加了非常多。我要提醒的是,粉絲專頁要有更新才會有新的讚,在我的觀察下大概每po一篇文可以增加2到3個讚,有新的讚才會有更多人看到天文社。這個專頁的功能很多,除了公告社團活動、張貼活動照片以外,還有發布天文新知的功能。至於我又另外開了一個「天文新知分享版」,原因是想讓兩者區隔──粉絲專頁貼的是我們非常確定的內容,而且希望多點原創性(最好是自己整理或翻譯的)、而且通常就是科普水準;而天文新知分享版,則是可以即時轉貼很多資訊,就算沒有完全理解、或者難度較高,也可以在版上討論。原因就是前者是「公告」的性質,後者是「討論」的性質。這是我自己的標準,你們當然可以改變,就是希望能發揮它的功能。

過去一年,我們努力嘗試開創很多新的資源,希望這些都可以留下,並且創造出更多資源。我們不斷嘗試新的事物,舉辦從沒辦過的活動,渴望讓天文社有更豐富的想像。

我所感謝的人

這一年,我要感謝的人太多了。先感謝上一屆幹部,小花、orAg、阿霞、品樺、育萱、邵意翔,學長姐在這一年幫我太多了,甚至有時算是直接接下一個活動,若沒有他們在背後撐著,我們很難完成這樣的一年。再來感謝這屆的其他幹部。謝謝子芸,雖然你說的話不多,但做事效率超高,尤其剛開學繳交企劃書的時候,讓我減少了好多壓力。也要說聲抱歉,一起做事情卻沒有跟妳說到很多話。謝謝綺真,在混亂的帳務當中做了一年,似乎累積的怨氣越來越重,但看得出來妳非常關心社團的財務,辛苦了!謝謝松蒲,去年在社團幹部人員短缺的情況下,幸好有你來救火,身為研究生還為我分擔了一些教學的工作。謝謝小花和黃慈,你們總是提供了很多新的點子,並且每次在社團氣氛越來越冷的時候,又把氣氛帶起來。也謝謝去年加入天文社的大家,鈞量、健平、彥翔、崇宇、永翔、皓崴、家暉,從小小天文營開始,如果不是你們得幫忙,原來的幹部真的沒有那麼多人力可以辦出這些大活動。另外也謝謝更多提供我們建議的老社員,謝謝與我們合作的友社,謝謝中研院天文所給我們很多的協助,謝謝這一年應邀來演講的講者,更謝謝每個活動當中來參與的每個人。

我們位於歷史的交會點

舉辦社慶的時候,當社史的時間軸掛在牆上,我凝視了良久。今天,我們位於時間軸的這一個點,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呢?唯當我們看見社史的脈絡,則更清晰我們今日的使命。過去一年,我們的使命就是「繼往開來」。從前那些輝煌的歷史,天文台時代的豪情,我們從老社員的口中聽見,從社辦的文物裡看見,我們從中汲取,我們加以精煉。我們又在另一個拓荒的過程中,讓二十五年的社史過渡到下一個時代。我們在創造格局,我們在創造時代。我們的每一小步,都在天文社淵遠流長的傳承下劃出一大步。我並沒有完成什麼偉大的任務,但歷史曾經賦予我使命,我知道我位在社團歷史的交會點。

荒漠如今已遍布綠洲

今天,我們要在社史的時間軸上,畫下另一個偉大的標記。我們的重新整頓後,我認為今天已經水到渠成了。我們曾在黑暗裡摸索,摸索荒漠當中的驚奇,而從前的荒漠,今日已遍布綠洲。

社史的時間軸決定了我們的位子,但我們能夠決定,我們要有怎麼樣的天文社。從今以後的天文社已經不同了,此刻就將這個重擔交給下一屆,相信你們可以超越社史的輝煌時代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auls890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