週六下午的蕭壠文化園區,許多小孩子跑跳玩耍,又由他們的父母帶進兒童藝術館,享受暑假的時光。另一頭,有間較少人走入的展示室,名為「西拉雅館」。

這間展館介紹蕭壠社歷史背景,以及西拉雅文化的特色。展覽的專業水準相當高,考古與文獻兩面並陳,一方面陳列南科考古的豐碩成果,包括生業用的工具、以及交易得來的玻璃、瑪瑙等;另一方面說明早期外人拜訪平埔族,而留下的幾份重要文獻,包括1603年陳第〈東番記〉、1623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商務員亞當(Adam Verhult)的〈蕭壠城記〉,這些都是關於平埔族的重要史料。

DSCN1654  

↑南科考古成果

由於在歷史系的課程中讀過以上文獻,並粗略了解早期南臺灣「四大社」(蕭壠、目加溜灣、麻豆、新港)的脈絡,這個展覽中的圖像與實物令我印象深刻。展覽中利用大看板印製荷蘭時期的古地圖,標示出四大社位置,以及漢人、荷蘭人、日本人的聚落位置,令人一目瞭然。此外,我們經常在文獻中讀到的「鐵鏃」、「鹿皮」、「公廨」,這些與平埔族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,在這個展覽中都以實物呈現,忽覺史料中的文字都躍然紙上。

pauls890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DSCN1722  

↑中山大學文學院旁的登山口

由於這次的目的,是來體驗日軍攻上大坪頂砲台的過程,並沒有那麼在意從哪條路上山,於是遇到岔路時,我就索性走了進去。一開始,還有清晰的步道,以及輔助的繩索。不一會兒,草叢開始貼近身子,還需撥開荊棘才能通過。由於前幾天下過雨,草木表面還附著水珠,衣服就如淋過雨一般的濕潤。而這附近長期是軍事要塞,扼守著高雄港,因此路旁還見到廢棄的小倉庫。

路越來越窄,乍看之下路已經斷了。不過,仔細往草叢的底部看去,還有一條約莫三十公分寬的痕跡,植物較周遭稀疏,可隱約看見土壤的色澤。這些前人拓出的路,蜿蜒攀過這片似有瘴癘之氣的叢林。為避免被銳利的葉緣割傷,腳步抬得很高,每一步都將惱人的蔓草踏在鞋底下,才利於前進。

DSCN1725  

pauls890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雖然昨晚天氣時好時壞,我們首先還是要感謝天。這倒不只是因為「感謝的人太多,只好謝天」;而是當我們這麼多人,能夠聚集起來看著同一片星空,儘管偶時雲朵散開的一角,都令人無比感激。

今天來到這裡的,是一群對天充滿敬意的人。我們對天空都有一份敬意與執著,願意守候著一整晚,靜待望遠鏡裡的新世界。我想,每個小孩子都嚮往天文,但這樣的夢幻隨著年齡增長而消退;只有你們,至今還保存著最自然的悸動,願意傾聽大自然的高歌。

從前,我們分頭在各地,望向星空。然而,我們知道一大團物質可以聚合成一顆大的恆星;物質太少,卻連小的恆星都無法生成,它終究是鬆散的塵埃,被世界給遺忘。大學天文社資源有限,大家總是篳路藍縷地走過來,深切盼望各位得來不易的成果,在學生天文界裡繼續發揚下去。

這兩天,我們聚集了一群願往外面世界看去的人,大家一同望向星空。相信大家都感受到這股燦爛的力量,讓它散布出去。我得說,今天我們在這裡見面,是個機緣。就如我們的銀河系聚合在此,塵埃又聚合成我們的地球,天文人總是珍惜每次聚合的緣分。感謝遇見了你們這些朋友,一起努力讓更多人看見天文、感動於天文。昨晚看到不同學校的成員之間熱絡地互動,社團的界線與隔閡開始打破,開始形成台灣天文人的社群。從今以後,你在這次活動遇見的每個人,都能夠是一起努力的好夥伴。

我們盼望讓大家體認到各校的差異與特色,甚至是互補的特性。所謂「多元」,就是容納差異、善用差異,而不是消滅差異。我們的想法就是這樣──每個學校的星導都可以講得不一樣,不是才有趣嗎?天文社是個高度多元化的社團形式,可以聯誼、可以學術,更可以做些科普推廣或服務。各位的點子,都為這片土地注下源源不絕的星光。

pauls890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這個寒假,以極端且近乎泡沫的浪花去衝撞。其實我沒什麼衝勁了,只是我想再次放縱地衝撞山海,我想悄悄地邂逅小鎮。我想把一切痛苦放回山河村落之間,由天地決定下一步的旅程。漸漸地,我習慣了流浪的生活,安於行腳半路之處。終於連在台北的時候,也像是在流浪一般。

有時,好似打轉一圈回到原處,比如說我行經宜蘭九次。不過,頂著漂泊的身子,才重新瞥見那些漂泊的人事物。移動的時候,才能真正靜下來思考,又一面以最悲的心態閱讀著大地。一切喧囂都在我之上,仰頭看看也好。天地本為不仁,一波又一波的白浪兇猛地打來,也不必大驚小怪了。

0028  

↑太麻里海岸(2015.2.17)

天地不仁,草木動物都在無情的天地間運行。人類也一樣,無以撼動天地大勢的潮流,只能隨著浪濤漂泊。因此萬物是悲的,而如此的悲就讓它們永久處在謙卑的姿態。站在低位能的地方,也就不必擔心墜落的傷痛。

pauls890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當我們懂得這個宇宙的一些脈絡之後,就會了解到,空間的橫亙來自於時間的縱深。2012年9月,哈伯望遠鏡公布了人類史上最深遠的宇宙照片,稱為「哈伯極深空」,這張照片拍到了132億年前的星系,離宇宙大爆炸不遠了。人們看到了越來越古老的星系,於是不斷改變了對宇宙的觀點。

同樣在2012年9月,我進入了台大天文社。然而在我看到我們的哈伯極深空之前,從不知道在此之前的天文社,曾有多麼燦爛的光輝。屬於我們的哈伯極深空,又是如何拍攝的呢?

XDF  

↑哈伯極深空(Credit: NASA; ESA; G. Illingworth, D. Magee, and P. Oesch,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, Santa Cruz; R. Bouwens, Leiden University; and the HUDF09 Team)

屬於我們的哈伯極深空

pauls890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對我來說,這是我最後一次以社長的身分講話了;但是對台大天文社來說,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。

45年前的今天,1969年7月20日,阿姆斯壯踏上了月球,他說:「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,也是全人類的一大步。」今天,我們只是一個學生社團,但我們也有登月一般的勇氣,往無人探勘的荒漠大步走去。

荒漠裡大膽讓夢實踐

頭上的星空又回到了盛夏,夏季大三角再度高掛天頂。我想起上一個夏天,我做了好多的夢。夢不是很清晰的,但隱約讓我看到一點指引的星光。假使滿天都是雲,仍然想盡辦法要看見一顆星星;即便我們看到的天文社瀕臨衰微,我們帶著勇氣去走,終究看到不可思議的成果。
去年一整年,我們在「拓荒」的過程中。我想,把夢放在夢裡,到最後依舊只是夢。但是只要大膽嘗試去做,即使途中遇到很多問題,荒漠也為我們注下了甘霖。第一個真正成形的夢,大概就是與太空社合辦的兩次大型演講,也就是趙丰教授與孫維新教授的那兩次,我們分別吸引到140人與250人來參加,可說是天文社史上最多人參加的一次活動。

pauls890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星期日布展過程中,恰好從社辦的櫃子裡找到一幀獎狀。這是救國團的青少年期刊比賽,天文社刊物《觀星者-今日科學》獲得大專組學術性期刊類甲等獎。

那是民國86年的事情了,得獎的是第六十二期。在這之後並不是刊物得不到獎,而是根本沒再出刊──只有民國92年出了一本較薄的六十三期。這兩本的出版已相隔七年,而六十三期至今又相隔十一年。這十八年的歲月,又將如何於一時撼動呢?

今天下午,林法勤老師前來展場。老師是當年科研社改制為天文社過程的重要人物,也是自建台大天文台的發起者。上次訪問老師時,我真的大開眼界──從前的天文社原來有這麼宏大的格局!「當年招收到200多位社員。」那些數據初始我不敢置信,而後開始以這些歷史來激勵自己。任何我想過的事情,前人都做過了,今日難道不能讓它們一併再現嗎?

老師聽到我們要將《觀星者-今日科學》復刊,則建議我們,該把這本刊物定位為「學生版的《科學人》」!我當時才意識到,編輯刊物可以不只是「社刊」的水準而已,可以讓它變成品質甚高的科普刊物。

翻閱從前的刊物,真的不輸給外面出版社印製的刊物,每篇都是發人深省的科學文章,甚有有許多文章具有很好的學術價值。尤其是第六十期堪稱經典,不但有天文學史專家黃一農教授撰寫關於「熒惑守心」的考證文章,還有林法勤老師所寫「自建台大天文台」的實錄,另有一篇名稱於前一陣子上報──郭兆林教授在大二時撰寫的文章〈超光速噴射流?AGN的一個有趣現象〉。第六十期的輝煌,能夠再二十幾年後重現嗎?我不敢說自己能夠做到如此,但每當這本黃色封面的刊物,再度於我眼前或夢間閃過時,不敢不敬佩學長姐當年擁有的格局。

pauls890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天文」在許多人眼裡,經常是抽象的概念;但在台大天文人的眼中,天文是再具體不過的東西。經由親身參與的活動,我們讓抽象的概念具體化。

本次二十五週年特展「水河澹澹,星漢燦爛」當中,呈現著「親身體驗」、「自製」的想法,這些想法將許多概念具體化。例如活大舊天文台文物中,讓我們看見學長姐自建天文台的氣魄──重點在於,學長姐真的把腦中的構想自己建造出來,甚至赤道儀都是自製。又如觀測活動的呈現與天文攝影作品展,都表達著親身出外觀測才能學習到的事。

我們並不容易完整向人口頭表達「觀測活動」如何,而此次我們透過展示品的設計,讓抽象的感覺轉化為具體的物。在此能體會,我們透過布展的過程,把那些還不夠具體的事物,具體建構在有限的空間中。之所以有必要這樣做,一方面是想達到向群眾表達的功效,另一方面則是基於這點:有太多我們所知道的、曾經知道卻遺忘的、或者不曾知道的事情,組合在天文社的上下四方與古往今來。「上下四方」即是「宇」,「古往今來」則是「宙」,我們在宇宙裡懵懵懂懂地打滾,在社團的運轉之下也是懵懵懂懂地打滾。我們需要一個整合。

這次舉辦二十五週年紀念展覽,我們的目的就是讓那些懵懂的臆想、片段的靈機,在一個仍不需考慮相對論來定義大小的展場空間中,被徹底地具象化。不論是觀看社團的時空,或者觀看整個宇宙的時空,我們想讓那些知識與美,以完整的架構擺設在展場中。於是我們展出社史的時間軸,也展出了宇宙膨脹的時間軸,把「時間點」的概念具象為一個維度的「時間」,並以具體的空間──也就是展場的空間──來呈現。

把「點」擴展為「線」,就可認知到「當下」具有「繼往開來」的功能。二十五週年社慶,達成的絕不只「慶祝時間點」的意義。以「繼往」來說,當我們完成了時間軸的展板、陳列了過去的社刊、擺設了舊天文台的文物,等同建構了一部具象的歷史。我們整理出學長姐做過的事情,不僅在學長姐到訪時感念他們對社團的耕耘,更在任何時候明瞭,台大天文社到底擁有怎麼樣的格局。

pauls890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給天文社的朋友們:

接下天文社社長之後的五個月來,常有朋友問我:「你們天文社有多少人呢?」我總是說:「這很難講,我們的幹部人不多,但是有滿多人會來參加活動。」

遙想學期第一次社課,我在課前向大家分享人類登月的故事。那一切上路地有些匆匆,偉大的故事也缺少了組織匯整。我只看著歷史人物的恢弘氣魄,忖度他的一分拓荒精神。

我總把自己的任務當作一趟月球拓荒的旅程。頌揚阿姆斯壯以一腳步改變全人類時,我也要以最少的人力,完成最多人關心的事情。就算人力不多,我希望能以我們的形式辦出受人讚賞的小營隊;就算資源不多,我們與太空社合作,也辦出了高朋滿座的演講。

或許是史上第一遭,以天文社為主辦單位,辦出近兩百人參加的演講。當我在開場時說起天文社,當我們給觀眾一整晚科普的盛宴後,我才懂了。我懂了,當我們願意去想像,也能以微薄之力的動用龐大資源,成就廣及各年齡大眾的活動。我懂了,當我們願意去信仰,學術社團的意義終於超越它本身,讓科普與社會性的價值向外擴展。

pauls890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第四天中午飯後,從熱鬧的小町通轉至若宮大路。這條路十分寬廣,兩側有些不甚顯眼的旅社與古早的木造店鋪,人潮比小町通少了很多,襲來一陣空曠而懾人的氣氛。 

DSCN0770  DSCN0789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↑小町通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↑若宮大路

 

若宮大路──鎌倉時代的政治中心

pauls890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«12 3